
线条简洁流畅的多棱边滤杯在微微外岔的细足滤杯架上端坐,壶身几近垂直的高分享壶在下方立着,笃定而骄傲。这是李思恩设计的手冲咖啡器皿组合的一角。目之所及,一切尽在其中。每一只器皿除纯几何的造型和棱面的线条外,再无其他纹饰。外形质朴、直接,好似布朗库西纪念碑式的雕塑一般静待着时光甘苦的水流。整个系列采用德化的瓷土,通体白釉,既不黯淡也不耀眼,瓷面细腻光洁,令人心生亲近之意。在朝昼夕夜的四时光影之下,厚薄不一的胎壁透着温暖的微光,细微方寸之间是不动声色的惊喜。
本次展览聚焦李思恩近年创作的德化白瓷日用器皿,通过茶室、咖啡和插花三个场景的打造以及棱形杯的制作过程,对以神佛造像和礼器陈设闻名的德化白瓷,如何更好地在当代的设计之下走进烟火气、成为盛装生活的物具进行展示。每一只器皿皆是符合他内心标尺的日用之器。此番对它们的组合呈现,亦是对素朴生活长久存续之向往的一场告白。
让中国本土的传统和美好立足当下与日常,是理性严谨的李思恩在器皿创作伊始就清晰了的定位。在走访考察了国内各大名瓷产地后,他决定以德化白瓷作为入口,开始日用器皿的设计与开发。德化窑位于我国东南部福建省境内,以生产白瓷著称于世,明代中叶大航海时代来临后,德化白瓷更是风靡欧洲大陆,遂有“中国白”(Blanc de Chine)之美名。德化的高岭土储量丰富,硅、铝含量较高,而会让瓷器变灰发黑的铁元素却极少,最是适合烧制白瓷。不过德化白瓷的“白”也并非一成不变,于宋代呈青白,元朝为黄白,明代才有了隐现粉红或乳白的“猪油白”,而到了清朝则更偏向纯白,因后期有了更似玉石的质感,使得礼器和塑像成为了主要创作题材,但“贵侍”白瓷未免可惜,李思恩想要让这气质温润的白更好地出现在当代百姓的案几和手心。然而当他来到德化时,他却发现当地出产的大部分瓷器如今一味地追求玻璃质感的高白度,惨白的釉色与符合他审美认知的理想白出入颇大。在反复试烧了多种粘土材质后,他选择回归未经纯化、更加原始的天然瓷土,这才邂逅了更似明清时期的经典德化白。这一釉色不仅是他所认同的审美,还更利于瓷土的成型,尊重材料的特性,因材施艺,是每一位器物设计者的课题。
秩序美
除润白的釉色以外,明确的几何外形、恰当的比例结构、有序的棱边线条、缺席的纹饰符号,以及整体呈现出的规则感或秩序感,是该系列器皿的又一特征。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中提出,对于秩序感的强烈愿望是植根在人的本能之中的,而秩序的中断又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产生视觉显著点。可以说,审美快感往往来源于对乏味单调和杂乱繁复之间的形式的观赏。在城市生活愈发娱众、人们在此起彼伏的消费浪潮中疲惫不堪的今天,李思恩选择去繁求简,诉诸规则,摒弃一切符号和装饰,让低调节制的形式凸显出器物本身的合理耐用和材质的优良品质。他坦言:“我希望我的设计透明、直接、不做作。我对外形上的精雕细琢不感兴趣,那过于损耗,让人没有时间思考反省生活的内核与本质。”
当然,棱面的瓷器造型并非李思恩的发明,八棱或八方的器型于唐代就已出现,明代德化窑的酒具里也不乏六角、八角、荷叶形的造型。但他在它们中看到了矛盾点——过于古朴儒雅的造型在当代生活中不具有普适性。价值观影响造物观,士人们含蓄委婉,喜欢将审美趣味“藏得很深”,需志趣相投的人细细品味方能意会其中奥妙,这与他所认同的朴实简单、拂去一切“弯弯绕”的生活理念相左,于是一个新的设计契机就此出现了。他意图用自己的价值与逻辑对传统的棱面器型进行解构与重构,在视觉表达上选用能直接传达思维构成的语言,用“去符号化”和“去风格化”的设计理念让这一器型不再仅仅指向文人墨客风雅的生活方式,转而拥抱更能适应大众日常、于当代长久存续的物具。以纯白系列的第一个产品“棱形杯”为例,他一改传统八方杯外撇的口沿和宛转含蓄的弧度,使线条更加硬朗利落;再看适用于空间装饰的晨露杯,形体细长挺拔,两起转折坚定利落,在保持秩序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丝现代生活的律动感。
匠艺心
近年来,手艺复兴的实践在中国方兴未艾,但市面上多的是借助手作和情怀的外衣,加以高价销售的商品。人们对于匠人精神这一概念更是有着诸多迷思,最常见的便是将它与手工艺捆绑。在李思恩看来,这是对匠人的误读和扭曲。机械是工具,而对工具的发明和运用体现的是造物的智慧;若坚持手作却不精进自己的技艺,则是一种偷懒。如何做出能够批量化生产的好设计,才是他的自我定位。他坦率地说,相比起盘泥条和轱辘拉坯的陶器筑法,机械的精准度更能实现他在器型上所追求的规则感和秩序美。再结合考虑产品的能效和售价的合理性,既有工具,为何不用?不过怎么用才能做出符合他认知的好器物?以“无古品茗杯”为例,李思恩为做到棱形器皿内棱和外沿的一致性,无法采用滚压法达到批量生产,故而选择了成本更高的注浆工艺;为实现心仪的手感和透光度,他不惜增加“次品率”,也要将胎面需要做得很薄。其实,他观察过许多古代的德化白瓷,由于材质本身的特性,厚薄不均、铁锈点和流动釉的现象时常发生。他恰恰要用原生泥土的“不完美”来调和机械的“精准气”,做出自然温暖而又严谨理性的器物。
本次展览将着重对一只棱形杯如何从泥料的制备开始,历经生坯滚压成型、泥坯素烧、上釉、装烧的工序,直至最终包装的制作过程进行详细展示。愿能用一颗坦诚的匠艺之心,换来使用者的惜物之心。
日用器物的设计者往往需要比专注于个人表达的“陶艺家”考量更多。从大小高矮、厚薄轻重的合理性,到清洁保养、堆叠收纳的难易程度,李思恩为需求而做。经过诸多实验,他总共设计了六边形、多边形和花瓣形三款咖啡滤杯。尽管在外形上气质相同,内棱与外沿上的区别却能为咖啡的萃取效果带来不同的风味。亚白大耳杯的设计则来源于与一位总喝不完一杯咖啡的女性的对话,于是一款容量更小、对女性更具善意的杯子诞生了。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于百年前提出的“形式遵循功能”的设计原则在李思恩的器皿中显露无疑。除了本次展览的主角白瓷器皿之外,李思恩设计的家具也以陈设场景的身份参与了展览。从器皿到家具,从瓷器到木艺,虽功用和材质不同,设计理念和视觉语言的一致性却是毋庸置疑的。他保留了木材本身的肌理与纹路,拒绝用喷漆来掩盖自然的木纹,造型结构多以直线为主,线与面的结合看似单薄轻巧,实则稳固扎实。他认为,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观会演化出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会延伸出生活习惯最终融入到器物之中。在谈及其设计理念的由来时,李思恩称夏克式家具对他影响颇深。夏克式家具为1747年成立的夏克教派(又称震颤教)的信众们创造的一种独特风格,他们将自给自足、朴素苦行的生活理念反映在家具和物品的制作上,深信“优美起因于实用”,将高品质高技艺的器物视作最虔诚的信仰寄托。除了追求尽善尽美的造物观以外,他还深感夏克教派纯粹节制之生活理念的美好和深刻。受程朱理学影响而衍生出的明式家具是他欣赏的又一理想形式,方正劲挺、简洁质朴等特征皆与当时人们崇尚规则、以“理”为上的生活方式完美呼应。不过,他在设计中刻意抹去了一些风格化的元素,让当下的气息得以自然流露。他在历时的设计中吸收共性,结合当代需求,最终生成了自己的设计语言。

















—
历时的告白—李思恩德化白瓷日用器皿展
—The Remaking of Blanc de Chine by Li Si-en D&DEPARTMENT HUANGSHAN
by碧山工销社
D&DEPARTMENT HUANGSHAN
by Bishan Crafts Cooperatives
D&DEPARTMENT HUANGSHAN
by碧山工销社
策展人
王彦之
摄影、摄像
Photography & Videography
地点
碧山工销社西安店 / 西安大都荟Localand D25
—
创作者简介
Biography
プロファイル
木墨家具品牌创始人。生于1980年,从小对家具制作耳濡目染,对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有浓厚的兴趣。2010年开始正式接触家具,2012年创立原木家具品牌木墨,以“像做给自己一样做给他人”为理念进行设计。Li Si-en, Founder of MUMO Furniture. Born in 1980 into a family of furniture making, Li has developed a strong interest in product design and craft design. Starting in 2010, he officially started to work on furniture. In 2012, he launched his own furniture brand MUMO with the concept of “Create for Others, as if for Yourself.”李思恩,MUMO木墨創始者。1980年に生まれ、家具作りの環境で育った、プロダクトデザインや工芸への関心が強い。2010年から家具作り始め、2012年にオリジナル無垢材ブランド「木墨」を創立、自分のために家具を作るように、他人のため家具を作るという理念でデザインする。青年策展人。斯坦福大学汉学硕士,纽约大学艺术史学与经济学学士。现居旧金山,当下的研究和策展兴趣为社会设计、社会参与式艺术、地方营造等。《碧山》《百工》杂志书编辑。Wang Yanzhi, emerging curator, Editor of Bishan and Baigong. Social design and socially engaged art are among her areas of research and curatorial interest. Currently based in San Francisco, she holds a B.A. in Art History and Economics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an M.A. in Chinese studies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王彦之、キュレーター。サンフランシスコ在住。スタンフォード大学で漢学研究の修士号を取得。ニューヨーク大学で芸術学と経済学の学士号を取得。現在の研究は主にソーシャルデザイン、ソーシャル参加型デザイン、および地域の建設を中心となります。「碧山」「百工」雑誌書籍の編集者。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信息设计学科。在日留学期间曾参与展览等文化创意相关的工作。回国后多以中日合作文化创意项目为工作内容。现为 D&Department 黄山 by 碧山工销社负责人,工作生活于碧山。Zhang Xinyi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Design, Tama Art University, Japan. During her time in Japan, she participated in exhibitions and arts & culture related work.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she mainly focuses on Chinese -Japanes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jects. Now based in Bishan, she is the person in charge at D&DEPARTMENT HUANGSHAN by Bishan Crafts Cooperatives.張馨芸、多摩美術大学情報デザイン研究科で修士号を取得。日本留学中で展覧会などの文化芸術に関する仕事に経験。帰国後、主に日中文化芸術プロジェクトに従事。今はD&Department 黄山 by 碧山工销社店長。碧山在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