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蹈时间的覆辙
2012年冬,云门塔,碧山。 2019年盛夏,小雁塔,西安。 名山,古树,长着青苔的地表,存在了上万年的石头,以及总也消散不开的山风雨雾,彦鹏使它们反复出现在自己的作品里。影像的旅途自《记忆·迷失》(2005-08)开始,庙宇,尖塔,石刻,宫殿中央的泥塑造像,更多的人类建筑与文化景观被包容进他所观测的世界之中。
云门塔, 110x168cm, 2012 记忆编织起一张网,时间的纹理刻印其间。来自不同地域的哲学观,都有将时间比喻为宫殿(temple of time)的传习。2012年冬,彦鹏第一次造访碧山,云门塔被定格在时空的一粒微尘中。他的创作方式以黑白胶片的实验性为“底”,以影像的绘画属性为“表”,由于总是在夜间拍摄,通过长时间曝光、底片重叠等达致的显影,以及药水浓淡、温度、空间的波动与快慢,这样一个填满再消退的过程,使得他的作品拥有了某种不言自明的自性,而这创作的“里”层则是对物的沉思与追寻。十几年来,这种固有的方法和实践早已蜕变成一种修炼,如同僧人拨动手中的念珠。
由此,我们所看到的来自2019年盛夏的西安小雁塔,时间的宫殿再次转动,它与雅典卫城神庙、丛林中走来的吴哥窟等人类文明的遗迹一样,或屹立不倒,或以动人的意志力,印证出时间的流变与不可知性。伟大的世间建筑所渴求的止息与居停,使得空间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时”与“空”之间的关系一次次地破坏、修复,在相互角力间维系着彼此。 小雁塔NO.5, 110x168cm, 2019 评论家们热衷于提及彦鹏的创作对于古典传统的回应。事实上,我们所面对的当下艺术世界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维度,来自古典中国的前现代传统,当下的政治生活,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他者文化的影响,它们相互重叠,激烈反应,最终汇成“当代”的海洋。这使得我们的艺术有时反叛传统,急于驶向激进的未来主义,有时则充满了普遍的怀旧情绪。然而,无论是早期摄影中以山川树林为主体的自然图式,还是朝向周遭世界的人文景致,我们欣喜地看到,艺术家以同样热忱真纯的态度,毫无分别心地,将人工制品(Artefacts)也赋予了自然的灵格与性情。如果说他早期的作品是以“文人之眼”来静观我们想象中的古典传统,推崇自然山水与造园的姿态,那么,当他将观测点重新放置到被人为塑造过的生存环境之中,则是重新回归了理解自然历史的本源:披上了人类活动之影的世界,又何尝不属于自然本身呢? 潭柘寺, 32.8x48.3cm, 2011,《碧山01:东亚的书院》封面图 属于艺术的“感物伤怀”意味着使万物本性收纳于心,继而展开对永恒根源的思慕。在无限的时间/宇宙中,绝对规律的不确定性与空虚的状态困扰着我们:在如此浩瀚的无限之中,人们深谙天地的不可知性,无法达到对事物感知的极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非均质性,与记忆的扰动纠缠在一起,可以瓦解时间总是向前线性流动的认知。由时间所激发的好奇心,只能由时间本身来解决。
“覆辙”指向艺术家创作时的来路,回看每一幅作品时,他们可以忆起彼时情景中的人物与状态,让其间所蕴藏的秘密,如同时间的褶皱,刻进身体里。彦鹏曾写到,“拍摄时,是瞬间记忆,在制作作品时,并不会只追寻当时的状态,而是根据时间的变化,改变对这段记忆的看法。”自然的衰退,物质世界的影响,对过去束缚的沮丧,以及面对未来的矛盾的心理。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沉浸在诗与酒的艺术世界之中,这是作为艺术家的工作本能,也是对抗俗务,于此世间自处的一种技法。 玄奘NO.1, 70x110cm, 2019 “重蹈时间的覆辙”是一次有关时间,人类世界、重构与迷失的旅程。当我们与周遭世界相遇的经验从记忆中被提取,过去便成为一种遗产。它们是轻盈的,也是繁重的。作为时间的艺术的摄影,它迫使艺术家在对时间的质问与反叛中,逐渐体会宇宙的道。为了获取确定的法则,他们需要抛弃“我”的主体性,走向“物化”,“我”与物齐,也就是将自身客观化,投入到无分别心的万物之间,继而成就庄子所言的“圣人无名”的美德。
在展览所呈现的图像以及由石头、绘画与造像所叠加而成的历史物态(historical reference)中,时间被转化为空间,储存起来,束之高阁,从一种主观内化的观察发生转变,慢慢沉郁,蜕变为更加客观不动、寂静的状态。它脱离了背景和历史,被抽象和超验了。而观者阅读图像的经验也就拥有了更加广泛的共振。由此,“时空被堪破,个体获得自由解脱。” 大雁塔NO.2, 32.8x48.3cm, 2019 我们无法摆脱时间,时间是我们自身存在所依循的路径。无论是基于个人的叙事还是群体的历史,针对过去的审视都是一种有效的回应方式,而每一代人都将按照当下的需索重新塑造自己的遗产。通过建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得以窥见个体生命的成长,迁徙的历史,环境的变迁,以及对于传统的坚持与更迭。
当我们翻看二十四史,刀光剑影之间,人物与事件竞相登场,也悉数消弥。唯有“秋七月…星殒如雨”,“大雪,平地三尺”,以及“六月…如风雨相击薄”这样静数日月的平常字句,历久不变。仿佛至上的宇宙真理,就示现在这斗转星移的自然更替之间,藏在时间的数学里。 — 策展人 彭嫣菡
— 创作者简介 卢彦鹏 1984 生于福建,现居厦门。代表作品有《石头的记忆》《山·雾》《空·气》等。曾获得 2011 年荷兰 FOAM 摄影博物馆 Foampaulhuf 世界 100 位摄影师提名奖,中国大理国际影会的“亚洲十佳先锋摄影师奖”“第 11 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大奖”“三影堂摄影新人奖” 等国内外多个摄影奖项。作品曾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等地区的重要艺术及摄影机构展出。 彭嫣菡(Yanhan Peng) 策展研究者,写作者。目前工作生活于纽约。曾在广东美术馆、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等担任策展研究员,并组织编写了多个国内外展览的出版物。2018年,她在纽约创办了小型策展工作室“迹象局”(Tracing the Elephant),她也是位于自在谷社区的展览与设计研究机构“庇护所”的联合发起人。 — 卢彦鹏:重蹈时间的覆辙 时间 07.04 - 09.03,2020 地点 碧山工销社西安店 / 西安大都荟Localand D25 — 策展人 彭嫣菡 主办 左靖工作室 / Local本地 海报设计 柏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