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l Riders, 我骑行 我存在
Local Riders, 我骑行 我存在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2020112


受访嘉宾顺序按照骑龄排列



老大


60岁

骑龄45年(15岁开始骑摩托)


当年做头车时,尾车离你有多远,我能从后视镜里面数过来。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703.jpg


六岁时突然发现一张我父亲站在摩托旁边的照片,心里有点儿紧张,但又很惊喜,从此就特别向往。


我孩子六七岁时想学弹钢琴,给孩子准备了买钢琴的费用悄悄地被我拿来买摩托车了。等于把孩子的金钱都动用了,现在我再回忆起来感觉那时很亏欠孩子啊。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721.jpg


之前一位合肥的车友,他特别向往拉萨,前两次都没成功抵达,第三次再去时,走到安多就摔跤了。很多人不懂高海拔的急救措施,其实这会儿对海拔有反应的人,半靠是最舒服的,这样子他的呼吸是顺畅的。跟咱睡眠是一个道理,躺下呼吸很困难。当时担架来了后给他硬压到担架上,不让他起来,完了等送到医院人就没抢救过来,就走了。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725.jpg


就像摄影一样,驾驶汽车好比一个标准镜头,有视线就行了,大家还可以聊着天儿。而你开摩托车是有速度的,眼睛要作为广角镜头去观察周围,包括人行道上会有车随便拧头,行人可能会横穿马路。你的观察力达到以后,危险程度绝对会降到零。



CB老赵


56岁

骑龄35年(1985年开始骑摩托)


每个车都有它的特点,我好像不在乎什么车,只要是摩托车都会去喜欢。



85年咱们西安东方厂生产的东方250,当时要2750元。我那时候工资很低,于是就把我复员的装备:皮袄、棉衣,甚至把我哥从国外给我带回来的望远镜也卖了700块钱,最后凑到2750元,买了我人生第一台摩托车。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摩托车生涯。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736.jpg



一个4公里长的隧道前后都有大车经过。隧道里黑洞洞的,上面还滴着水。我的后轮突然就没气了,直接车就熄火了。当时我朋友开着车点着灯光,连推带拉地将我的车弄出来,推了大概有一公里还多。


当年咱们西汉高速还没有修通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从秦岭出来要通过一条还没有固化的水泥路,如果要回头就必须得绕大路,最后我们在工程上找来钢模板架,硬生生地给我们架了这个路,一个一个让我们过去。这样子做保护了路面不受破坏,但是至少动用了五六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团队的一个合作。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740.jpg


我心目中的骑士,首先他对机车是一种正面的看待,不是把机车作为一种人的价值的衡量。只要这个人是真正从骨子里面喜欢机车,就像我们对待盟友一样要容忍要宽容,对任何文化要去理解、要去学习,不懂的可以问、可以学,不要去排挤。



大闸蟹


54岁

骑龄34年(1986年开始骑摩托)


为跑复杂路线,我提前三个月进健身房专门增加力量锻炼。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747.jpg



那个时候在土门那边的农贸市场,搞个小摊儿。旁边那个摊主不知道骑了谁的一个嘉陵50(当时中国最早面向家庭的第一批摩托车)。我说让我尝试一下,骑上之后发现这个好快,其实现在想想那个不快。从此每天躺在床上想的就是捏离合换挡,心里其实把那个操作过程早都已经记得滚瓜烂熟了。


在通过阿拉斯加接近北极圈儿的一段公路时,车队刚好遇到大群的野生北美野牛在两边。我当时恰巧穿红色车服,摩托车也是台红色的。因为当地的思想是不去惊扰野生动物,所以我们得用很慢的速度经过这群牛。印象很深,当时经过头牛的时候,它的头比我只高出一个头,俯视瞪着我,多大两个眼睛瞪着,鼻子那个出气,蹄子在地上还挠。当时那个确实是吓人,让人有点儿想掉头就跑。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751.jpg


机车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明骑行。在城市里面做到遵守交通法,带头盔这种最基本的要求得做到,另外不要闯红灯,不要做在市区里头高速飙车之类的这种让市民讨厌的行为;在长途旅行过程中遇到动物不要惊扰。这些本身也是作为你一个摩友的一个基本素质。



如风


62岁

骑龄27年(93年开始骑车)


一共是56天时间,行程15800多公里。这是19年的事情, 骑着我那辆车。


从九三年到现在接触摩托有20多年了。小时候看的一些战争片儿里面的三轮摩托,公路上或者马路上总能看到邮递员骑着那种带着大烟囱的那个250。从那个时候起就有“喜欢摩托车”的这么一个概念。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758.jpg



我曾经用第一辆车跑了银川,戈壁滩,黄土高原,延安。后来因为工作调到了西安,那辆车不幸,叫小偷给领走了。太喜欢车没办法呀,又买了一辆本田五羊125,当时也是一代好车,黑条机,进口发动机。


像我们5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人是伴随着我们国家摩托车的技术、车型的发展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从最早时候骑的那种质量、排量都很小的,很简陋的,技术层次比较低的摩托车开始旅行、开始跋涉的。体验过摩车的进步,国产车的发展,用轮子丈量过祖国的山山水水大地草原,听到的看到的很多。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801.jpg


我看到牛羊成群,白云蓝天,马上有了一种质的飞跃。原来是理性知识,现在和大自然中这种感性知识结合了。它辽阔,原始,当你骑着车站在里边,在辽阔大自然的面前,自己有多么的渺小。人群里边的纷争纠结,到那儿去了以后一切都化为无有。



马主任

43岁

骑龄22年(1998年开始骑车)


每当他们在镜子中间呈现出自己的时候,我想他们心目中的骑士就是镜子中的自己。


赛事中间我看到了很多让人一辈子难忘的事儿,赛事的官方媒体发布的美国人卡特,他居然是一个失去左腿的骑士。如果不是他在雨林中或者说平时更换假肢部件的时候,你根本很难发现他是一个残疾人。


每一位选手从自己国家的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时候,只需要带着自己的入场券,入场券其实就是我们的笑容。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809.jpg


我把骑车变为了生活,变为了我的爱好和职业,并不叫专业车手,只是我更好地融合了生活,如何赚钱,如何骑车,在别人眼里面可能做的比别人更专业。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813.jpg


我觉得骑摩托车能改变一个人还是很难的,但是通过这么多年我懂得珍惜生活,珍惜身边的人,并且去懂得在享受生活。感恩国家的发展和感恩那些真正支持关心自己的人,以及用心去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特别是为骑车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的人。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816.jpg


为什么喜欢骑摩托车?我觉得喜欢的人自然会去喜欢,了解人自然会去了解,那不喜欢不了解的人说什么都没有用。我更希望把自己有限的人生和摩托车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去享受这样的生活。



魔法师


32岁

骑龄13年(大学时期开始骑车)


我总觉得汽车好像是要带别人去一个地方,摩托车则是带着自己一起去远方。


大学的时候也没有钱,找到一个废品收购站。里面就有那么一两个踏板,也没有牌子所以不知道谁废弃到那的,跟废品收购站老板商量一下,用几百块钱把这台车就买回去了。它是一个本田的踏板儿特别老了,我开始奔波于各个维修站,最后好像所有的钱都用在修它上面了。


当时看了很多摩托车题材的电影,看完《烈火战车》之后我买了一台本田250公路赛车。少年的一种满足感。当时觉得自己就像电影里的人一样,比较狂,说话可能也会带有一些港台腔,骑摩托车会跟身边人炫耀我这个摩托车怎么样,那时候会有一些轻飘飘吧。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822.jpg


后来,一位在支教的朋友发来了一些藏区孩子的视频,孩子们说想看北京,我就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用VR摄像机拍摄了天坛、故宫、城墙、天安门,这些孩子们理想中的北京;然后也拍摄了一些公交车、一些高楼大厦,可能孩子没有想到的北京,现在新北京的样子。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828.jpg



等我一步一步骑到藏区学校,孩子们就已经在门口等待我了。大家不知道VR是什么样的东西,他们就天马行空地认为我是一个魔法师骑着摩托把北京搬来了。很多孩子的梦想从这次活动结束之后就变了:有的孩子要造一个最大的公交车,北京那个公交车坐的人还不够多;有的孩子是希望成为北京天安门口站岗的士兵,如果能在那儿站岗的话,是件特别光荣的事。他们的梦想一下就变得特别具体。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831.jpg


摩托车是一个非常好的连接,它能将任何你觉得奇怪的事情或者任何不可思议的事情连接到一起,这也是摩托车文化最迷人的一点。你自己就在摩托车上,你的心可能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变化,大家都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后续更多的精彩骑士故事

请见后期推送和展览现场



微信图片_20201102143835.jpg



摩SHOW

西安大都荟第三届机车文化节

特展


Local Riders

我骑行,我存在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选择摩托,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选择做一件事,选择持之以恒

他们,来自西安,前往世界各地

生命,像发动机一样

冲撞、震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那些美好而又新鲜的故事,一起发生

这些故事,在路上,也在这里


时间

08.22 - 10.22,2020


地点

西安大都荟Localand D11

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馆



策展

Local本地


主办

西安大都荟

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

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馆

Loca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