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期
64期
舌尖中国之后,陈晓卿导演说,最好吃的是人

舌尖中国之后,陈晓卿导演说,最好吃的是人

2016-01-05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首播后,总导演陈晓卿迎接了一波又一波的媒体,他有些意兴阑珊,脸上写满疲惫。


只有说起吃,他的黑脸才突然开始发光。“首播那晚,我一边看一边咽口水。第二天中午,我就去新荣记点望潮(一种小型章鱼,在《舌尖2》第一集里出现了红烧望潮这道菜)吃。28元一只啊,肉疼死我了。不过那滋味真鲜美。”说着,他忍不住咽了下口水。


陈晓卿,拍纪录片中最会吃的,吃货中最会拍纪录片的。两者一结合,便有了挑逗中国人味蕾的舌尖系列。这也让他在两个领域里的声誉都达到了巅峰。


他的好基友、《读库》主编张立宪说,《舌尖上的中国》让陈晓卿积蓄多年的吃货本色神采焕发,成为个人爱好与人生事业良好结合的典范。


江湖上,陈晓卿有很多传说。比如,他的脑子里有一张现成的京城美食地图,在北京六环以内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时,只要把地址发给他,不出5分钟,一条餐馆推荐短信就会来到身边。


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陈晓卿闲来无事的时候,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看着有点兴趣的就要进去尝尝。他手机里最多的时候存储过七百多条饭馆信息,包括名称、地址、路线、电话和主打菜,还有哪个菜需要特别提醒,哪个服务员比较可爱。这是受三联书店以前的老经理沈昌文的启发,沈老曾经有一个“商务通”,里面全是餐馆备忘。能够吃得像沈老一样仔细,一样有成就感,是陈晓卿的理想。


作为纪录片导演,东奔西走的他在拍片之余,还去寻找各地的特色美食。他通常是不吃早餐的,但出差除外。在外地,他每天吃早餐的习惯会自动恢复,充满了“一天中最初的期待”。


他在宾馆一住下就问服务员:你明天早上在哪儿吃早点?在他看来,酒店里是没有好早餐的,最好吃的早餐都在居民区的寻常巷陌中,冒着烟火气的地方。比如你可以站在锅灶前跟店老板说着咸淡,或者用筷子在卤蛋的锅里仔细寻找最入味的那一只……这种感受在酒店永远无法实现。因此,哪怕麻烦一点儿,他都要去实地,找最本地化的小吃,像重庆的小面油茶,西安的腊汁肉夹馍,桂林的马肉米粉,郑州的胡辣汤,安庆的猪肝圆子……


发酵的米浆均匀拌上豆丝鲜肉,上屉,俄顷,绵软鲜香的开化汽糕出锅。


早上六点半,表弟准时赶到我在郑州郊外的旅馆,接上我,驱车14公里,到市区喝了一碗胡辣汤,来回将近两个小时。经常出差,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能离开千篇一律的宾馆,到老城区吃顿早饭,是我感受城市气质的一种方式。


堵车到绝望,索性靠边。一碗运城羊汤,两只白烧饼,各种荤腥美好的早晨。


酒泉老秦陪我去他在兰州的favorite小馆,地震局边的君乐牛肉面。一碗二细端上来,两人无话吃到汤尽。看我动容,老秦文艺道:"一碗好面,足可以改变人生啊"。我心里靠了一下,在兰州,似这般简单美味俯首皆是,得有多少人生被改变着?


早上,跑到十四中对面的米粉街,生料粉,玉林小吃。水瓢样的小锅上灶烧,米酒拌过的瘦肉、猪肝、生肠,依次放入锅内煮滚,再放粉,肉和粉同时完成烹饪。鲜极了。


大沈阳西塔,出产全世界最好吃的朝鲜泡菜,可以白口吃,嗯,美好!


黄门小面确实巴适,就在百子湾西口黄门火锅店隔壁子。一碗碗杂,一碗牛肉肥肠,几个卤菜,最后一个豆芽清汤,对于今天这个日子,相当疗伤。


京都,川端康成喜欢的一家料理店,老板精心准备了一席传统割烹。时值山里红叶初染,清水寺前,妖娆妇人的木屐声不时传来。


我们全家空心菜控。我吃过最好的空心菜在广西博白,半人高,那叫嫩!一根菜,抓中间,轻轻一颤,两端齐手而断!用桂林的花桥腐乳烹炒,人间绝品。不过这次台湾礁溪的温泉空心菜,长在温泉溪流中,水生的,指头粗细,口味也很赞,脆嫩,很甜。


午饭剧组又是炸酱面。制片老宛,高端大气的北京人。不完全统计,他已经吃过九千多碗炸酱面。他做面,菜码不能太少,但不能有白菜丝儿,小时候吃伤了。肉丁被改成大肉块,据说也是他缺肉的童年时代阴影所致。卖相不十分精致的面端上来,别说,我还就喜欢这个简单粗暴劲儿了。嗯哼。


马金是开化的大码头,当地俚曰:北京天津不如马金。马金搡子豆腐,大块豆腐,伴箬叶、香油、草木灰(咸鸭蛋配料好像)等一起放到腌缸里封好,一月后,豆腐表皮成黑色。直接吃或爆炒,口感比毛豆腐柔韧,味道也更犀利,一口下去,整个口腔鼻腔完全失去抵抗。美味。


在北京,吃到好的烤肉不难,但新疆风格的烤羊肝就比较难找了。晚上在平乐园这家新疆食坊,薄薄一片羊肝,紧紧护着一片羊油,旺火上,油和肝缠绵悱恻,烤好的羊肝,不仅嫩,且充满动物性,你可以去联想一些汉语词汇,比如,冲动、闷骚、任性。此外,他们家马肉和拌面一级棒,尤其马肠,新疆人懂的。


过早少不了豆皮,汉口高雄路上王师傅豆皮,和传统武汉豆皮不同,这家是浇卤水的,其中12块钱一份的牛肉豆皮卖得最快,分量很大,吃完,文艺青年吃力滴站起身,抬头看看阴霾的天空,决定去东湖走走,消化一下。


观众能在《舌尖》上看到这么多令人馋涎欲滴的美食,离不开陈晓卿在吃货的道路上披发狂奔的脚步。这些食物大多数都是他用自己的味蕾精挑细选的。


陈晓卿的舌尖也不满足于中国。在日本,他们一家四口倒了两次电车,就为了去吃一顿正宗的日本拉面。拉面店名叫井上,是一家临街的露天面铺,两米之外就是车水马龙的行车道,长队就在这里排了起来。面锅的左侧是两条窄如板凳的桌子,没有座位。顾客站在那里一心一意地吃面,所有的赞美只能从表情丰富的脸上阅读到。


陈晓卿喜欢这样的场所,它抛除了一切和食物没有关联的环境、交谈、面子等等前戏,直奔食物的高潮而去。吃东西,对他而言,能大厅绝不包间,能路边绝不酒楼,能露天绝不室内,能站着绝不坐下。他还是更喜欢去小饭馆,喜欢那种犀利、混不吝的快意江湖味道,喜欢那里舒适随意的市井气。


拍摄《舌尖2》的这一年多,陈晓卿没有开发一个新馆子。“太忙了,天天吃盒饭。”不过,位于北京府右街的一家朝鲜冷面,他还是每周都会去一次。“每次都会很快,20分钟就完事走人。味道已经不重要了,我吃的是回忆。”有时候,儿子陈乐看他心情不好,就会提议说:“爸,要不今儿咱们去吃冷面吧。”


这是陈晓卿一个人的面馆,已经吃了32年了。它承载着他到北京之后的人生经历和记忆瞬间,这家饭馆于他而言,也不是简单用餐厅二字就能概括的。“最好吃的食物,是能让你心灵得到慰藉的食物。”在他的美食文章里,食物的美妙总离不开人心的温暖,充满人间的烟火气:为了北漂儿子来北京开饭馆的老夫妇,骂骂咧咧坚持传统做法的小店主,为了照顾孩子上学只开半天的冒菜馆……


难得的是纯粹和温情。


以上美食图片及文字选自陈晓卿新浪微博,其它文字节选自《Vista看天下》278期,作者沈佳音


十年前,老六、杨葵、王小山、罗永浩、土摩托、王小峰……还有陈晓卿,这样一群有趣的人,职业各自不同,却都很孤傲,他们因为英特网相识,每周少则一次,多则四五次聚餐,漫无边际地探讨人生到深夜,这个组织后来被称为“老男人饭局”。老男人们几乎个个都是著名博主,都能写出有趣同时意味深长的文字,为了不被大家嫌弃,陈晓卿也开始记录饭局上的趣事。可以说,陈晓卿美食专栏的起点是“老男人饭局”。


如今想再把这些人聚在一起已是非常困难,这更衬托出当年高频次聚会畅饮的美好。与朋友在一起总是有情饮水饱,“你带来欢笑,我有幸得到”,因此,对于陈晓卿而言,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世界上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不少来过荟客馆的嘉宾,都多少在分享中提到过关于吃的话题。陈晓卿,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来自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用他的话说:这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


这次,陈晓卿将带着他的新书《至味在人间》来到荟客馆,与各位一起回望那些美好的饭局岁月,分享与美食相遇的难忘瞬间。



阅读改变城市第六十四期

至味在江湖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新书分享会


嘉宾:陈晓卿、郝靖

时间:2016年1月10日下午2:30

地点:西安市高新区科技路大都荟•荟客馆

主办:高新大都荟、本地、万邦书店、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


嘉宾介绍

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1989年入职中央电视台工作至今。2012年,领衔制作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后引起广泛关注。因对各种食物不加挑剔的热爱,且热衷搜寻平民美食,朋友戏称为“扫街嘴”,十余年前开始在报刊写作美食文章,2015年年底结集出版《至味在人间》。


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西安电视台《心跳大赢家》《西安零距离》《西部置业》栏目主持人。



《本地》是一本独立出版物,以文字、影像、艺术、文献等多种形式,对城市进行记录与研究。它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平台,主办过多场文化艺术讲座、展览、放映及交流活动,给本地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


民间立场,事关西安。


新浪微博,搜索微博名:本地Local

《本地》及《荟生活》购买,可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或访问淘宝店:xianbendi.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