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
28岁,我考取研究生;38岁,我创办《一丹话题》,40岁,我加盟《焦点访谈》都没想年龄的事儿,这和年龄有关吗?
那一年,我刚到焦点访谈不久,《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我。我对这家报纸一向有好感,当年的一些青年话题曾经影响过我,潘晓《人生的路》,曾激荡了八十年代青年的心,我当时作为朝气蓬勃女青年,也被强烈激荡过。记者采访记者,是个挺有意思的事,何况是女记者采访女记者。
专访见报了,标题是:《敬一丹,另一种中年》。
啊?我成了中年?这个标题让我意外。
这时我四十岁。
后来,又有东北报人写道:《敬一丹,与年轮抗争》
我看了大笑,谁抗争了?谁去一圈一圈数年轮啊!

敬一丹童年照,扎小辫,大眼睛,笑容可爱。她在书中回忆:“小时候,每天早晨,伴随着姐弟四个起床、洗练、吃饭。”

敬一丹和她的姐姐
记得20多岁的时候,看潘虹主演的电影《人到中年》,感慨唏嘘,那是多遥远的年龄!潘虹的美丽带有一种倦意,那就是我看到的中年。
我35岁的时候,台里开运动会,告示上写着:35岁以上,参加中年组。我转头走开,35岁怎么能算中年呢?我才不去参加什么中年组呢!
38岁,我创办《一丹话题》,脑力体力满负荷投入,也没觉得和十年前有什么不同。
40岁,我加盟《焦点访谈》。想都没想年龄的事儿,这和年龄有关吗?
也许,别人看,40岁,当然就是中年嘛!而我是在报人的提醒下才意识到,噢,是人到中年了,真够迟钝的!
放眼望去:小崔、小水,比我小八岁,小白,比我小十三岁,被叫做老方的,也只是和我小弟弟一样大。编辑是小姑娘,摄像是小伙子,当时《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团队的平均年龄三十岁左右,周围一派青春。
过去,我好像没怎么在意过这些。别人问起我的年龄,我从没有什么忌讳,遇到有人拐弯抹角地问:你中学是那届的?我心说,有话直说得了!索性痛快地直接地说出自己的年龄了。和年轻人一起,也没觉得有啥不同。看到白岩松精力旺盛反应飞快,我会想:是新闻素质使然,性格使然,与年龄有什么关系呢?
我对年龄感觉有点儿迟钝。
对性别,我也有点迟钝。
敬一丹攻读研究生时期罕见长发照片。她在书中写到:“攻读研究生,使我更靠近话筒。”(左)敬一丹的师弟姚喜双。

80年代初,敬一丹在黑龙江电视台录制节目罕见照片。她曾说过:“我没想到自己会去做电视。”
在早期《东方时空》,除我以外都是男主持人,栏目长期阳盛阴衰,我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
记得那时候,我自己凑合着化妆,有时在办公室,有时在演播室一角,用一个小镜子,也没觉得有啥不妥。后来,主持人队伍壮大了,女主持人多了,办公室配备了专业的化妆镜。张羽对着化妆镜惊讶地说:世界上还有这个东西呐!其实我知道世界上有这种东西,只不过就我一个女主持人的时候,这需求,连我自己都忽略了。
平常采访、出差、走山路,熬夜编片、也很少想到女士优先,被关照什么的。
后来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恰好在妇联界,被大姐们影响着,稍稍有了一些性别意识,有了点儿用女性角度说话的自觉。也只是“稍稍”而已。
中年、女性、主持人,这几个词组合起来,有一种特殊色彩。作为一个中年女性主持人,我对年龄、性别的迟钝,也许成全了我。这种迟钝,使我对这组词的最后一个词“主持人”更敏感更在意,职业的要求往往是首要的。
一到中年,似乎不可避免地出现惰性和惯性,而惰性和惯性对一个电视主持人来说,是对职业生涯的慢性伤害,有经验了,有经历了,驾轻就熟了,而职业所要求的好奇心呢?新鲜感呢?拍案而起的激情呢?质疑精神呢?如果这些都没了,只剩下值班状态。那就真的老了。
幸好,我在这个时候到了一个年轻的群体中。在生理年龄心理年龄都很年轻的同事中,我跟随着,也会被感染,被影响,被裹挟,更在意职业,而淡忘了自己的年龄。
幸好,我所在的团队营造了适合主持人生长的土壤。孙玉胜曾谈到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看法:一个优秀主持人的外在标准应该是具有个性、魅力、和激情。而内在的标准是主持人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敏感能力,也就是发现能力,还要具备出色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他还说: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来自优秀的新闻记者。他提出“记者——名记者——主持人——名主持人”的理念,这使得新闻评论部几个栏目的主持人形成阵容。
在这片土壤里,不会肤浅地把节目主持人这一行看作是青春职业,主持人能否被观众认可,能否与栏目贴合,最要紧的指标是职业感,而不是年龄、性别、相貌什么的。
敬一丹与罗京等直播香港回归。
敬一丹与白岩松等录制澳门回归报道,她回忆:“比香港回归报道自如许多,轻松许多。”
意识到年龄,也好,可以让自己有一点警觉。人到中年以后,不知不觉就容易怀旧了,小时候的事,年轻时的事,历历在目,津津乐道。一说起布票、粮票、文革、知青,那些话题,我就止不住地陷在往事里。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日子,都涌上心头。当我觉察到自己的这种状态时,有些不安。怀旧,是不是太早了?眼前的事那么多,面向未来的事那么多,我似乎应当克制怀旧。等我真的七老八十了,再去怀旧,也不迟。不太老的时候去创造怀旧的资本,很老的时候有旧可怀。
意识到年龄,也是一种自我认识和调整,30多岁时,我对着镜子说:我都有皱纹了。我妈看着我说:“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这话真说在点儿上了,接受年龄带来的转变,才能看清自己,有舒服的、自然的顺应,而不是徒劳地留恋青春,惧怕未来,那实在是拧巴。
卢勤老师总是让我忘了她的年龄,她一辈子都被叫作姐姐,不仅因为她是《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也因为,她一直保持着姐姐的状态:年轻、热情、活力四射。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是最有神采的,敏锐灵活,激情四溢,精神抖擞。一礼堂的孩子,叽叽喳喳,她能瞬间让他们安静,让他们注意力集中,也能瞬间让他们欢呼雀跃,畅快表达。孩子的秘密、困惑,不想对家长说,却可以对知心姐姐敞开心扉。
几十年来,她影响了几代小朋友,她也永远保持着年轻的状态。我几乎没听她谈论过年龄,她似乎与中老年话题很远。即使她病了,受伤了,躺在医院病床上,她也依然是阳光灿烂。我去医院探望她的时候,听她聊孩子的故事,聊她正在为孩子家长写的书,聊她的下一个计划,好像有做不完的事。谈到伤病,她只是轻描淡写,完全不像病床上被关照被慰问的人。
卢勤已经当了奶奶,孙子的到来使得奶奶更精神,卢勤老师绘声绘色讲完孙子的故事,拿出了一张红色的名片给我。她很有幸福感地说:我儿子帮我建立了一个“卢勤问答平台”。只见二维码中间,是卢勤姐姐的照片,看起来又熟悉又时尚。两行手写的字:长大不容易,沟通有办法。有了这个平台,有更多孩子去述说成长的烦恼,有更多父母去交流沟通心得,而卢勤,依然年轻着。
敬一丹与《一丹话题》摄影组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一场沙尘暴过后,敬一丹用手指在车挡风玻璃上写字。
石铭阿姨,最吸引我的就是她的状态,她已经九十五岁了。这位前辈曾经是一位报人,有过传奇经历,也有过丰厚业绩。六十岁离休的时候,她定了一个三十年计划:办一份报、出几本书。
三十年!我为这个计划吃惊,离休了,散淡日子慢慢过呗,过到哪天算哪天呗!而老人家不但定计划,还定了三十年的计划。有三十年计划,就有三十年的心气儿。一年又一年,她实现了一个个预定的计划。她在老年社区办了一份报,忙忙碌碌操持着,拥有好多忠实读者。书也一本一本按计划出版,在书桌上,我看到了她的手稿,字写得刚劲洒脱,文字利落流畅,再看人,在阳光下,她穿着杏色碎花衬衫,目光明亮,笑容满面,如此美丽,如此动人!
我并没有和她们谈过“年龄观”“性别观”,她们的生活似乎已经告诉我们了,她们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她们也都是职业女性,每个角色都尽心,每个年龄段都有精彩之处,我欣赏她们。
不知不觉,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大幅度提高,大概能有四十岁了吧!从我四十岁,同事们就叫我“敬大姐”,二十年来,陆续来的新同事都这样叫,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也这样叫,不管是不是差辈儿。
偶尔,有比我年长的,比如资深军事记者冀会彦,半开玩笑地管我叫:“他敬大姐”,“他”就是指小水小白他们了。如今,小水都有了白发,当年渴望年老的小白成了老白,当年住单身宿舍的姑娘小伙陆续成家生子,中年人的状态也成了节目的状态了。其实,我还是挺怀念当年我们的模样、当年节目的模样的。

《东方时空》主创元老孙玉胜(前排左一)、敬一丹(前排左二)、崔永元(前排左三)、水均益(前排右一)、白岩松(后排右二)等人聚会合影,如今,许多人都已离开央视。

敬一丹去高校和学生交流时不太理解:年轻人扑向了新媒体,为什么还要来听一个传统媒体人讲座。在她看来大家对传统媒体“还有期待”。
2015年,新年刚过,老人儿小聚。“康老来了!”大家一片欢呼。康平是《焦点访谈》元老,也是最早退休的资深《焦点访谈》人。对,就是和我一起主持《东方红时空》年会的康老。他对我说:
“小敬啊!你今年退休,得做计划,像我,没做计划,十年就过去了。”
语重心长!没几个人管我叫“小敬”了。我正在琢磨、体会康老的教导,康老又说起了自己:
“我上公共汽车,乘务员一把抓住我手腕:
逃票!
我“噌”掏出老年证——
乘务员上下打量:真TM年轻!”
康老,小敬也要这样年轻!
以上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

阅读改变城市第五十九期
敬一丹《我遇到你》
新书西安签售会
时间:2015年10月18日早9:30
地点:西安市高新区科技路大都荟·荟客馆
主办:万邦书店、高新大都荟、长江文艺出版社
协办:本地、老物件工作室、书房咖啡
嘉宾介绍
敬一丹,1955年4月27日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加入中央电视台,曾任《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主持人。
敬一丹曾获得第一、二、三届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敬一丹是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
2015年4月底,敬一丹正式退休。2015年4月30日是敬一丹最后一次主持《焦点访谈》,五月一日正式退休。2015年7月,敬一丹当选为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主任。

《本地》是一本独立出版物,以文字、影像、艺术、文献等多种形式,对城市进行记录与研究。它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平台,主办过多场文化艺术讲座、展览、放映及交流活动,给本地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
民间立场,事关西安。
新浪微博,搜索微博名:本地Local
《本地》及《荟生活》购买,可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或访问淘宝店:xianbendi.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