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期
58期
徐小虎:没有大师的艺术史

徐小虎:没有大师的艺术史

2015-10-16 本地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南宋


没有大师的艺术史


承诺与邀请


传世中国书画大多出自后人之手

数月至千秋之后的赝品

这个网站让我们分享

别处不常见的研究结果

一个无惧于新结论及公开讨论的园地

在此所秉持的不是绝对的威权

而是无尽的诚恳

以及

探勘者在没有路跡的森林中

迷失的权利

让我们从Rowley停下的地方

一起起飞

用严谨的研究方法清除地雷

让光照耀黑暗之地


摘自徐小虎工作室网站(http://www.xuxiaohu.org/)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美术史学者、书画鉴定家。1934年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她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在这本书中,她以元代吴镇的书画为例,介绍了自己鉴定中国古画真假的独特方法。其中,“台北故宫有假画”的大胆结论更是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她因此自称“上了台湾艺术圈的黑名单”。


徐小虎强调艺术品是艺术家的“心灵感知”,“好的作品会整体再现艺术家感知到的自然形状和所有触感”,因而,观看绘画要直接地看,清空大脑,忘记目录、无视标签和艺术史教程的说辞。——这一经验与她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修习艺术史课程的体会有关,她曾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上学的时候,经常看到明明是很死板的一张画,可它旁边就写了同时代人的评论,说得好得不得了,而现在这张倒霉的画就摆在那儿啊,并不如所写的那样,我就不相信啊。可是老师们常常相信。”


“从书本看到的艺术品目录,分不清时代的面貌”,这是很多人在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进行鉴赏时常有的感受,但徐小虎明确地提出后,这一模糊的认知状态才被清晰地描述出来。她很自然地想到:“中国艺术史怎么会如此特别——与西方艺术能清楚辨识的时代特征完全不同。这里头需要质疑是否存在真假画混杂、各个时代的伪作相互叠加所导致的混乱。”


此后,徐小虎一头扎进对元代绘画大师吴镇(1280~1354)作品的研究中,写作以吴镇个案历史为研究主题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专著《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下称《被遗忘的真迹》)。


吴镇的绘画引发徐小虎的共鸣,她用“爱”来形容。“爱慕一个人,全身的细胞会张开、颤抖”,说到艺术,笑容将她脸上的皱纹展开,“吴镇笔墨的音韵很低很沉,有一种灵魂的质感。第一次爱上的,就是赝品,在故宫选了一张中国山水带回家看,在学校,人们都把它认为是真的。”说到此处,她打开电脑里存的吴镇的《双桧图》,画面静穆,气象豁然,问道:“你看到地表的呼吸了吗?你感到‘气’的流动了吗?我看到这张画的时候,感觉到他在的那天有点湿有点冷。”——她需要用身体与灵魂全息的感知达成与吴镇作品的对话,说:“我想跟他喝酒,但是看得出他不会跟我喝,他是个那么深那么傲的人。”


吴镇/《双桧图》/元代


而其后,在徐小虎不停对照吴镇真迹与伪作关系的过程中,与生命力有关的描述时常蹦出来。例如,笔墨,她如此描述——“明代的伪作,你总能感到笔墨要刺破空间、刺破这张纸,明代画家过分关注笔墨,好像离开笔墨他们便不知道干什么了。宋元绘画的笔墨,音韵压得很低——每个时代都有能感知的时代特征——吴镇运用笔墨是为了创造空间,而非笔墨本身,主体是‘空’、是‘无为’。”


在对吴镇绘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她融合了来自西方艺术史学的结构分析法,以此建立对作品或画家风格的时代认知,又运用从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及大书画家王季迁处习到的“笔墨”研究的方法,以中国特有的“笔墨”之法,探究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气息和能量,其书画鉴定方法中第三种方法来自日本,在与日本东亚艺术史学者、“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岛田修二郎等人的交往中,受他们对日本绘画、收藏史研究方法的启发,通过日本收藏的中国书画(尤其是日本“室町时代”的收藏),进行时代特征上的对应研究。


对上述三种方法的贯通运用,徐小虎结构性地建立了一套既能描绘时代特征又能具体而微地呈现画家个人风格的鉴定方法,并以追寻吴镇真迹的历程为线索,写作《被遗忘的真迹》,通过对画家个案历史的研究,阐明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方法。


徐小虎说,最初的考鉴很像法国侦探常用的方法,所有画作皆被视为有“疑问”的作品,然后通过笔墨、书法、印章、题跋、著录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考鉴,寻找能相互印证的信息,仿佛“推理破案”,这个过程让她兴奋。


《被遗忘的真迹》对既有的古书画鉴定方法几乎是颠覆性的,以目前归于吴镇名下的五十幅以上的作品算,徐小虎得出的结论是:吴镇的传世真迹仅包括《双桧图》、《中山图卷》、《渔父意图》、《竹石图》四件作品。


吴镇/《中山图》/元代


吴镇/《渔夫意图》/元代


吴镇/《竹石图》/元代


这样的结论,让艺术史学界和收藏界骇然哑然,连徐小虎都自嘲:“书出来之后,很多学友都不愿理我了,人们想尽办法不让我发声。”有一则趣事,能说明徐小虎的研究给学友带来的震动。有一次,徐小虎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给讲解员讲《墨竹谱》,通过在台湾的研究,徐小虎认为《墨竹谱》是比吴镇真迹更有名的“捏造之作”。讲解时,灯关了看幻灯,不清楚是谁,黑咕隆咚里一通痛骂,灯一开,一个韩国学生走上来跟徐小虎握手说道:“我就是写作《墨竹谱》的论文的作者。现在听到你的研究很震撼,没话可说,可是这样一来,我的研究就没有意义了。”


徐小虎照片及吴镇画作由理想国提供,文字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


本地的老朋友,古美术收藏家、当代艺术家侯拙吾先生,在2013年,我们曾邀请他在荟客馆做过主题为“浅谈中国古代绘画的鉴赏与收藏”的分享。这次,我们再次特别邀请到他,与徐小虎一起聊聊“重建中国绘画的历史:古代书画中的真迹和伪作”。



阅读改变城市第五十八期

重建中国绘画的历史:古代书画中的真迹和伪作


嘉宾:徐小虎 侯拙吾

时间:2015年10月17日下午2:30

地点:西安市高新区科技路大都荟·荟客馆


主办:高新大都荟、万邦书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协办:本地、老物件工作室、书房咖啡


嘉宾简介

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徐小虎教授受王季迁启发,总结出“笔墨行为”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穷三十年之心力,综合日本书画断代研究和西方的风格分析,开拓出一套清晰缜密的鉴定方法,集中体现在《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一书中。如今,徐小虎仍在以巨大的学术热情,呼吁一部完整的“中国绘画真迹史”。

侯拙吾,号溟庐,画署盾乙。1968年生人,居长安。曾就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绘画传统的学习研究和当代水墨的创作实践。弱冠即涉艺事,富收藏,斋中藏有宋元明清翰墨名迹数百件,为其研习之据。亦长期义务性向专业艺术院校学生和社会各届讲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古美术知识。崇尚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掘中国古代文明精神,并保持在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独立性和纯粹性。出版有《中国书画真伪鉴别》、《溟庐藏画》、《墨变·盾乙画集》等。



《本地》是一本独立出版物,以文字、影像、艺术、文献等多种形式,对城市进行记录与研究。它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平台,主办过多场文化艺术讲座、展览、放映及交流活动,给本地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


民间立场,事关西安。


新浪微博,搜索微博名:本地Local

《本地》及《荟生活》购买,可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或访问淘宝店:xianbendi.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