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放眼世界,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已不是新鲜事。
在工业革命诞生地英国,这一切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工业考古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让人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有了新的价值判断和认同。
1973年,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保护会议在英国铁桥峡谷召开 ,这座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成为世界上第一例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
尽管我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近十年才凸显,但在大山子798艺术区等文化创意园区氛围的影响下,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共识迅速占领观念高地——相比粗暴拆除,人们期待“旧厂新生”。

▴英国铁桥峡谷

▴798艺术区

关键词:工业文明 / TICCIH / 《下塔吉尔宪章》
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是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这种认定来自成立于1973年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国际工业遗产保存委员会(TICCIH)”,是国际间对于工业遗产的保存与应用的指标性机构。

2003年,TICCIH 制定《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其中定义:
“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科技、社会、建筑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
宪章中还强调,“我们必须研究它们,让它们的历史为人所知,它们的内涵和重要性为众人知晓。”

▴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原本是火车站建筑。

▴伦敦泰特美术馆,原为泰晤士河边发电站。

关键词:文化 / 地景 / 生活方式 / 人与自然
工业遗产,见证了一段发展历史。
多种多样的遗址、构筑物、复合体、城市以及聚落、区域和景观,以及深植于工人群体中的技术、记忆和社会生活等无形遗产,记录了自人类诞生以来,整个社会的结构性改变——我们的地景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社群文化——这使得工业遗产对于现代社会尤其重要和关键。
规模性的开采、制造取得巨大成就,宏伟的建筑诞生,人类的创造性得以启发,这是工业带来的另一种意义。除此之外,工业遗产佐证人的双重性——创造与毁灭并存,进步与忧虑共生。
但更多意义上,工业遗产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对自然掌控力的持久探索——就目前而言,这些仍然是人类的母命题。


▴工业革命景象。(图源网络)

▴1881年6月,李鸿章乘车视察正在修建的中国首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洋务运动或是中国的某种“工业革命”。(图源网络)

关键词:市政 / 文化 / 地产
在被投以更多目光的近半个世纪,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打开。而如雅各布斯所言:“设计一个梦幻的城市不难,改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城市则要有想象力。”
实现保护、再开发与商业、艺术乃至日常的结合,对于工业遗产的未来,仍然拥有挑战与可能。
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是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西侧的线型空中花园,这片地方原是1930年修建的一条连接肉类加工区和三十四街的哈德逊港口的铁路货运专用线,1980年停运后一度面临拆迁。在纽约FHL组织的大力保护下,高线存活了下来,并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空中花园走廊”,为纽约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典范。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原为伪满时期建造的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有80多幢建筑,其中18幢为伪满时期保护建筑。2018年,这里进行了工业遗迹景观进行改造利用,以生态绿地为载体,将工业遗迹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图/潘爽)
上生 · 新所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延安西路1262号,这里原来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上生所”)办公和科研生产园区,“上生所”搬迁新址后老园区进行了改造,这个集创意办公、商业文创、历史建筑于一体的开放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上生·新所(图/WEST 8)
横滨红砖仓库,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原为明治末期至大正初期的保税仓库,一直使用到1989年,此后一直空置。2002年这里进行了改造,仓库1号馆改为展示空间,2号馆改造为商业设施,与附近的广场、公园整合,成为红砖仓库公园,成为横滨具有代表性的观光经典之一。2010年获得日本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的杰出项目奖。



▴上为如今的红瓦仓库公园,下为原址。(图片来源网络)
大溪老茶厂,旧名“角板山工场”,位于台湾桃园大溪慈湖附近山上,隐身在静谧小巷弄里,是一栋砖造混合桧木屋架,融合台、日、英式风格的茶叶制作工厂,兴建于1895年,主体建筑完成于1926年,茶叶贸易外销量巨大的年代。在台茶兴盛时期,外销欧美达到巅峰,将茶奉为“黑金”,老茶厂一天三班制,机器没日没夜不停运转,盛产的日东红茶每年可达600英吨之多。1945年后,曾进行过一次全面性修缮及扩建工程。无奈1956年一场大火,茶厂几乎付诸一炬。蒋介石在前往角板山行馆时,途中不见原本熟悉的茶厂,询问原委后,下令工兵全力协助重建,茶厂才得以保存。然而随着国际经济趋势起伏,茶叶贸易逐渐式微后,茶厂废弃至二十一世纪。


2010年春天,大溪老茶厂开启了修复及重生计划,空间设定涵盖制茶、餐厅、门市、茶图书馆、茶屋、多媒体室等,转化为自然农法结合观光工厂的综合体验项目,保留大溪老茶厂挑高建筑的老滋老味,木造衍架、整排蓝灰色窗楞、被踩到平滑光亮的水泥地板,甚至在石墙及原木梁柱上都还能窥见斑驳的历史痕迹,处处流溢着古朴的味道,完美重现老茶厂百年隽永光阴。







鲁尔区曾经是德国的煤矿区,凭借五百万的居住人口成为了欧洲最大的聚集区之一,如今,这里凭借工业文化地景,获得了振兴的机会。纵贯鲁尔区,在长达400公里的工业文化路线上,从杜伊斯堡延伸至哈姆 (Hamm) 和哈根 (Hagen),沿途分布着 54 处该地区工业历史和现状的珍贵见证。典型例子如杜伊斯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Landschaftspark Duisburg-Nord),这里曾是工业废弃地,如今已蜕变为全新的多功能公园,储气罐被改造成全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等。同样,与之毗邻的奥伯豪森,也将旧时的一个象征物,即位于莱茵赫尔内运河和大型购物与体验中心CentrO之间的储气罐进行了全新演绎。



▴奥伯豪森CentrO (图/RKW Architektur +)

▴波鸿世纪礼堂, 鲁尔艺术三年展(Ruhrtriennale)的活动地点之一,图为中国作品《飞向天空的人》。(图/艺术展官网)
从西安老钢厂创意园区到大华 · 1935,“旧厂新生”在西安早已落地,它们为保留西安的工业记忆做出了努力。
▴西安老钢厂创意园区中的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上),以及左右客酒店(下)。


▴西安复地大华·1935(图/张广源)
作为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发展目标的西部重镇,西安有大量亟待盘活的工业遗产资源。这些充满城市记忆的珍贵遗产,情况各不相同,也将面对不同命运。位于西安西郊昆明路与民洁路附近,以生产毛巾和其他毛巾制品为主的3511厂,是其中之一。这里曾是西北最大毛巾厂,从1954年搬迁至此至2012年彻底搬离,这里几经沉浮,但对于仍然生活在附近的老职工来说,旧厂房,连同这片街区,是一段城市发展与个人命运共同演奏的交响曲。对3511来说,曾经喧闹的厂区虽然都已停产或转作他用,显得有些落寞,但围绕在厂周边的居住格局与生活方式,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原有活力,对于这些原住民而言,厂区的再次激活,带给他们的将不仅仅是连接过去,更是提供了一个连接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1座老⼚区,77棵大树,3栋包豪斯⻛格的厂房,10栋具有年代感的⽼建筑,3511厂等待的不仅仅是工厂改造本身,更是一种包裹着个体生活、街区氛围的“复兴”与“再生”。






▴3511厂如今的情况。


▴如今在旧厂周围的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