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菜市场
走,去菜市场

微信图片_20200320104836.jpg


建国门,是西安南城墙一段最东边的门,开于建国后,门内道路为建国路,门外与环城南路为丁字路口。

建国门内相对的建国路街道虽然短小,却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无数历史名人都在此居住过,许多重要机构也曾在这里设立。据专家学者考证,唐代名臣长孙无忌就住在如今的建国路。民国时期,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重要人物张学良公馆就坐落于此,与张学良公馆为近邻的是高桂滋公馆,高公馆在西安事变中曾经是关押蒋介石的地方,这里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中国政治漩涡的中心。

这条路为何叫建国路,《西安老街巷》一书中曾提及,“小差市”在新中国成立前更名“建国路”,是因彼时“抗战建国”的口号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位于建国路83号的高桂滋公馆,曾是新中国成立初“西北妇联”办公所在地,省、市中苏友协,对外文化协会,省、市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皆在此办过公,之后一直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使用至今。


微信图片_20200320104856.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22.jpg

建国门内 信义巷



与建国门菜市场隔路相望的城墙



-信义巷内的建国门菜市场-


建国路东六巷行至尽头,转入一条叫信义巷的小巷,巷子口刚进去,就是一个很大的农贸综合市场,这就是“建国门综合市场”,人们习惯称之为建国门菜市场。

建国门菜市场的所在地,曾是西安市平绒厂的旧址。


当时的厂房大多保留下来,外立面的墙壁和车间高窗还在,内部被改造成了菜市场,也已有将近20年的历史。曾经的织绒车间、成品库、医疗所,现在变成了果蔬肉蛋类经营大厅、水果经营区、水产豆制品经营区、餐饮小吃城……

菜市场里大多数的经营者,在这里的时间也都超过了十年以上,全家老小都以这一片区域为圆心,在此工作、生活,围绕着建国路东这片方寸之地,为一个小小的摊铺奔劳着。

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26.jpg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29.jpg


我之前是个老师,在一个民办学校教外语,工资发不下来就辞职了,后来就干了这个。

06年来了这个菜市场卖肉,原先这里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当时的老厂长把这里改造成了菜市场。

我还上过央视那个诗词大会,墙上那个诗是我写的,“寒街每有肩挑月,闹市常多背井天”,这是我写的。

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32.jpg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34.jpg


我来这已经有12年了,这之前我是搞化妆品推销的。

这边也没啥变化,刚来这的样子就跟现在一样啊,也还是那些人。

现在的人都很少来菜市场买菜了,你看今天下雨天了,人就少了,以前不是,下雨也照样有很多人来买菜。

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37.jpg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40.jpg


在这边卖菜,到今年刚好10年。

我每天凌晨两点半要去胡家庙进菜,回来大概五六点,给饭店配送装菜,送完大概十点多,我们的菜也零卖,一般忙完就到上午十一点多。

我一个人忙得过来吗?嗨,我们一家都在这,都做这个。

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43.jpg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45.jpg


我来这都有18年了,2000年就来这。

我刚来的时候在这摆地摊、卖水果,就在门口过来的城墙边上,这边我太熟悉了,家里人、认识的人都在这。

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48.jpg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51.jpg


搬到这有10年了,之前我在宝鸡搞建筑。

当时搬进来这里头卖什么的都有,卖调料的、卖肉的啥都有,后来整顿了一下,把卖调料弄到旁边去了,这边就是卖肉、卖蔬菜、卖鸡蛋,前一段时间还整顿了,把地上、铺面都收拾了,秩序也比过去也好多了。

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54.jpg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57.jpg

我在这有7、8年了。

来这的时候(水产经营区)都没建呢,这以前是工厂的一个老库房。我早上一般四点多就要起来,去北郊的宰场进货,出摊大概六点多,要一直摆摊摆到(下午)六点多。

我们基本上都住在这市场里面,这后面有原先厂里的宿舍。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05.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10.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08.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02.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4959.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25.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22.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13.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16.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19.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27.jpg

如今的建国门菜市场


-建国门菜市场的新旧交融-


在这个菜市场里,除了商贩外,曾经的工人也没有离开这片土地。工厂倒闭时,他们留下来将这里改建成了菜市场。

从前的人未离开,新的人们涌入了,在这里,新旧的生活方式交替融合着。



平绒厂的往昔岁月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30.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39.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36.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33.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42.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50.jpg


-建国门菜市场管理者如是说-
“西安市平绒厂是1952年建厂的,属于西安纺织工业局下属的企业,当时全国有四个平绒厂,我们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个。咱这一片都是西北局的旧址,平绒厂这块地以前是西北局的备服厂,以前工厂没有烘干机,要晾布,都是在城墙上面晾布,过去城墙就是我们厂的围墙。”

“2000年西安市出台了取缔燃煤锅炉和禁止抽取地下水两个政策,再加上我们本身是个老厂,厂里负担不起,就停产了。当时工厂职工有700多人,下岗没收入,为了解决职工的生活问题,我们老职工一起对这里做了菜市场改造的工作。”


“为啥要保留老厂子,当然一部分是因为有感情,一部分也是因为没钱去整体做改造,只能有一点钱就改一点,大的厂房不会动,没钱拆了重建,所以就保留了下来。”


“如今的建国门菜市场整个面积有7000个平方,分了好几个区域。一进来的大厅是蔬菜肉蛋类经营大厅,旁边我们新建了水果干货经营区,是从前的成品库改建的,后面是水产豆制品经营区,是过去的小织绒车间,新加的餐饮小吃城是我们以前的医疗室。”


“这里的商贩多数都在这呆的时间很长,和他们都很熟了。像这阵子,水果到旺季的时候,水果商贩就来了,最近葡萄(成熟了),有个老汉在这好多年,一到季节他就来了。有时候来之前,还会给我们这边打电话,问有摊位没,给他留一个。”

——西安市平绒厂厂长冯杰


建国门菜市场建成之初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53.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056.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00.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04.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02.jpg


平绒厂的旧厂房及老建筑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06.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08.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10.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14.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20.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16.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18.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12.jpg


留下的老厂房如今正在被改造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23.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26.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28.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30.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31.jpg


2017年10月,受建国门菜市场委托,Local本地参与了建国门菜市场环境改造工作,在经济实用的改造原则下,对内、外街商铺的道路、通道、摊档、排污,进行了基础优化与提升。


近期,Local本地团队与西安世界之窗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以“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和“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为原则,将对建国门菜市场持续进行“微更新”与“轻改造”工作。


目前已经启动的“微更新”与“轻改造”计划,是依托菜市场自身独有的日常生活气息,不大拆大建,以最低限度的进行空间改造,引入美食、阅读、文创、展览,在城墙脚下,营造与展现“市井西安”的独特魅力。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35.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37.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38.jpg


微信图片_20200320105140.jpg


(文内平绒厂旧照由受访者提供)


往期回顾:

Local走一走 | 漫无目的,记录纺织城

Local走一走 | 「Urbex」废墟探索:不为人知的城市风景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城市观察,那些城市中触动你的微小景观、居住记忆、城市奇景.......都可以成为讲述的主题,只要你对此有记录,便可以联系我们接受采访或进行投稿。

电子邮箱:xianbend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