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菜场,是为谁改造?
费城现代艺术协会主席卡登(Janet KarDon)曾指出:“公共艺术不是一种风格或运动,而是一种联结社会服务为基础,籍由公共空间中艺术作品的存在,使得公众福利被强化。” 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美的城市建设成了当前城市文艺复兴的主题,并且城市建设由硬件时代逐步过渡到了软件时代”。 11月19日,由西安美术学院主办的“2019西安国际公共艺术工作坊”,邀请9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和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的学生,对“建国门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项目”进行了艺术考察活动。工作坊持续一个月,建国门老菜场,是国际艺术家来到西安,进行交流创作的合作场所之一,Local本地及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作为合作支持方,协助共同完成此次国际艺术交流活动。 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工作坊策划人之一王檬檬,与建国门老菜场“微更新轻改造计划”发起人宋群一起,共同主持了这次考察活动的讨论会。建国门老菜场创意街区项目负责人全建彪对项目进展做了进一步介绍。 Benjamin Testa 本杰明·戴斯塔 (法国) 主要从事雕塑、建筑等创作 毕业于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美术学院 2010年进入巴黎美术学院Jean-Luc Vilmouth工作室深造 Claus Föttinger 克洛斯·伏丁格 (德国) 主要从事社区艺术、装置等创作 1982-1989年就读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1991年联合成立杜塞尔多夫艺术协会 2001-2016年举办个人展览11次 Dale Holmes 戴尔· 霍姆斯 (英国) 主要从事艺术史论及实践等创作 2013 年获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博士学位 哈德斯菲尔德大学 艺术研究员、高级讲师 皇家艺术学院 客座讲师 Edy Ferguson 艾迪·弗格森 (美国) 主要从事装置、绘画等创作 获英格兰艺术委员会颁发的一级特殊人才签证 1998年至今举办个展 12场、参与群展21场 Hans-Jürgen Hafner 汉斯-尤尔根·哈夫纳 (德国) 主要从事公共艺术策展与研究等创作 2011-2016莱茵兰和威斯特法伦州艺术学院院长 Jeanne Jaffe 珍妮·贾菲 (美国) 主要从事雕塑、纸艺、装置等创作 费城艺术大学雕塑教授 作品在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博物馆、特拉华艺术博物馆米切纳美术馆等多个美术馆展出 Margit Greinöcker 玛吉特 · 格雷诺克 (奥地利) 主要从事建筑、景观、多媒体等创作 毕业于奥地利林茨艺术与工业设计大学 2013年获加布里埃尔·海德克女子艺术奖 Tobias Hagleitner 托比亚斯·哈格利特纳 (奥地利) 主要从事建筑、城市景观等创作 2011年获奥地利林兹艺术与工业设计大学 城市研究和媒体理论博士学位 Ulrike Möschel 乌尔丽可·莫谢尔 (德国) 主要从事装置、摄影、雕塑等创作 1994-1998年就读于明斯特艺术学院 1998-2001年就读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1997年开始在世界各地顶级画廊、沙龙展出其作品 王檬檬 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 当代艺术批评与策划方向博士 西安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系主任,教授 曾在中国美术馆、西安美术馆、OCAT西安馆、英国Waterfront画廊等多个专业美术馆策划展览。 2019西安国际公共艺术工作坊策划人之一 全建彪 创意园区运营专家 西安世界之窗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总经理、创始人 中国文创园区创立实践先锋,文化产业研究专家 建国门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项目发起人 宋群 策划人,艺术家 《本地》书系创办人及主编 主持策划多个城市街区、旧建筑改造及文创园区项目 2016年受邀参加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2017年创办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 2018创办Localand“本地文化”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集群 建国门老菜场“微更新轻改造计划”发起人 在现场,我们听到最多的问题: “这里的商户们经营情况如何?” “在未来,如何平衡游客与原有居民的关系?” “老菜场改造,是为谁来改造?” “作为老城改造项目,怎么维持收支平衡?” “年轻人们会愿意来这里生活或是开一间店铺吗?” “什么样的公共艺术作品是适合这里的?” 关于这些问题,项目负责人、策划人、艺术家、学生以及现场听众,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 关于老菜场项目 观点一:“这个‘微更新轻改造计划’,是一个基于尊重当地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的改造计划。 “这里原本是一家平绒厂,工厂停产后,变成了一个菜市场。由于生活设施陈旧、业态单一等种种原因,很多年轻人从这个老的社区里逃离了。我们来到这里,和原有的居民合作,希望能用新的方式来激活这个逐渐老化的片区。 “这是一个多角色、多角度的项目,我们集中了不同的社会力量,也在寻求政府的支持。这里面有很多原工厂的职工、经营者和原住民,也有介入到这个项目里的设计师、艺术家、建筑师、和新的店主。 “这个项目才刚刚开始,还在不断设计、施工的阶段,我们希望通过朴素的材料和适度的改造来完成它。所以我们也在摸索,不知道是会成功还是失败。” 商户们的经营情况 观点二:“摊主们是很辛苦的。他们很多就住在附近,通常是夫妻两个,经常顾不上孩子。他们会轮替着进行工作,早上三四点就要起床,一直忙碌到下午六七点。我们其中一个计划,是希望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些可参与的有益成长的公益活动。” 观点三:“商户们的经营情况还是很不错的,这里东西质量很好,价格也低。比如在市场两块钱的富士苹果,超市可能要卖到六元。很多消费者会坐着公共汽车来这里买东西。” 观点四:“有意思的是,菜场里的摊主们看似普通,但其实是藏龙卧虎的,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比如说有一位卖肉的店主,他同时还是位诗人。摊主们也有各种各样的业余生活。” 关于游客与原有居民 宋群:“我个人并不希望这是一个有过多游客的地方,这会彻底改变这里原有的生活形态,像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的那些旅游地那样,大资本常常运用大拆大建的方式介入老街区,就会导致那样的结果。我们也在努力协调与平衡,但也很难,毕竟各自立场不同。我们已经看到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短视行为,虽然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尽量减少吧。 “旁边这间书屋,只有两三平米,已经在这里做了很多年。(点击阅读)我们帮着做了一点环境改善,没有过度设计,然后把他们重新请回来,干预他们的方式,尽量做到最小限度。至于新进入的,对于这些新内容的带入者,形式可以更新一些。新旧融合才是最有意思的,比如这里之后还会再增加一两家书店,他们会带来不同的、更新的体验。” 观点五:“国外很多菜市场项目,最后都变成了游客的旅游地,是在贩卖生活方式,大家都变成了游客,本地居民是不会去的。而游客只是去拍照,不会跟本地居民挤在一起买胡萝卜。” 观点六:“这个问题就好像是某种悖论。项目方希望这个地方游客越多越好,想让这个地方变得非常热闹,而策划方和设计方,想让这个地方尽量保持足够的原有的生活形态。” 怎样改造才符合价值规律? 全建彪:“作为项目负责人,我们是在为这个城市做这样的事情,为原有居民、为游客和年轻人来做这样的事情。古城墙下,这么好的一个地段,但是环境一直脏乱差,只被一些外来租客简单的居住使用,没能发挥这里原有的更好的意义。所以我们首先想改造这里的环境,才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来这里。 “‘微更新轻改造’,我有我的理解,这六个字表达了尊重传统,保留更多现状的一个方向,但没有一个量化,说要保留多少,改造多少,也可能是大改。要遵循一个价值规律,让空间更有价值。可以提高租金,是在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生意的基础上自然地提高,更好的改造可以带来更好的租金。所以我希望这次的艺术创作能拉动更多的人,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6号楼的二层,我们计划引进创意、引进艺术项目,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空间,建立艺术孵化器。艺术院校的学生通常会更倾向于去更有艺术发展前景的城市,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地方,让学生持续发展自己艺术道路,会成为他们留在这座城市的原因之一。” 年轻人会愿意来吗? 观点七:“来这里的顾客,大多是附近居民,希望更多区域以外的,尤其是年轻人能认识、了解、甚至生活在这里。我们有计划让年轻人多接触这里,带着美院、交大和不同院校的学生来熟悉这里,从心理上发生连接,这样的连接才刚刚建立。” 观点八:“年轻人也逐渐看到了旧物的美好和适用性。他们开始习惯,并不是只有新的才是好的,在这里也是可以开始生活、进行工作的。” 观点九:“今年年初,这里做了一场“菜市场大会”(点击阅读),包含了民谣演出、诗歌以及跳蚤市集。不止是年轻人,这个计划吸引了非常多不同年龄段的人。他们非常喜欢这里,很多人表示愿意来这儿,加入我们的计划。 “一名西安工程大学的学生选择到这里来,开一个小小的文创空间。每一天早上他都会来拍一张VR相片,连续拍几个月,记录这个更新过程中街道的变化。 “也有年轻的朋友表示,他们在菜场买过水果,也在旁边的书屋买过书,如果工作区也在附近,会非常愿意在这里生活。” 如何让公共艺术与老菜场更紧密的结合 观点十:“应该建立在尊重项目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有的时候是可以突破的。项目是非常明确的概念,但仅仅只是依循着这个概念,可能会限制一些自己的做法。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尽量去发挥。” 观点十一:“做作品的时候可能大家都会观看,也是一种有趣的轻改造的方式。居民和摊主一起观看、讨论,可能会改变他们看待艺术的方式。当争议出现,也会让你去重新思考这个作品。即使不是非常好的艺术创意,在这个乌托邦一样的地方,也是值得去试错的。” 观点十二:“公共艺术作品生硬的介入这个项目是没什么意义的,能有效的跟社区的商户和居民产生良好的关系和紧密的互动,才是重要的。比如说一个商贩每天赚五百块钱,通过这件作品,每天能赚八百或是一千,才是硬道理。艺术对社会的干预,尽量做到最大化。带动了收入增长,老百姓才不管你作品怪不怪。” 老菜场,是为谁改造? 宋群:“微更新轻改造,实际上是为所有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到这个社区或街区的人来做的。每个人的想法、诉求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的项目一定是一个相互妥协、相互角力的过程。困难之处,是如何把大家的需求平衡好。 “只有适度进行改造,才可能不过分打扰原有居民的生活,也只有进行适度的环境改善,才能让更多新进入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至于改造本身,既有量的问题,也有质的问题。目前已经吸引了很多年轻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来参与这个计划,如何适度而又不是过度,这个问题其实会一直存在下去。” 据介绍,国际公共艺术工作坊开始后,每位艺术家将与约6—8名学生共同考察、讨论、创作,以达成初步的创作方案,艺术家完成个人的方案创作的同时还将以教师身份与学生展开创作研讨和方案制作。期间,每位艺术家还将举办专题讲座或学术分享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最终,国际公共艺术工作坊将举办作品展览和研讨会。展览将以作品原件或模型小样、作品创作手稿以及与创作相关的文献资料等方式呈现。本次工作坊自11月18日起至12月3日结束,为期15天。由Local本地与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作为支持单位提供协作。 “街道观察 Street Observe”征稿 仍在进行中 关于城市与街道,内容不限。 照片、文字、视频皆可。 (文字字数5000字以内) 稿费从优 投稿邮箱:xianbendi@163.com 更多详情,请点击阅读 如有其他疑问,欢迎后台留言。 图文版权归Local本地,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